春臺何以冠之曉日,大約緣于它的高度。在相對平緩的秀江河谷平原中,兀然突起了這樣一座海拔130米的小山,使它成為城中最早迎接日出的地方,以春臺曉日名之是最恰當(dāng)不過的了?h志上稱,最早將這座城中小山稱之為臺的是西漢時的宜春侯劉成。他在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在宜春辟出五臺,即宜春臺、仙女臺、湖岡臺、化成臺和釣臺。五臺之中,尤以宜春臺風(fēng)光最勝,加之這里“周覽川原,下瞰人煙,四時佳景羅列目前”,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尋幽覽勝的絕佳之地。人們在這里把酒臨風(fēng),吟詠抒懷,也使它的盛名流傳日遠(yuǎn)。
在宜春臺上修建樓閣,則是宋代的事了。北宋咸平、嘉佑年間(公元998年一1063年),邑人為紀(jì)念劉成在此為侯,在臺的一側(cè)修建了宜春侯祠。后來散文家李覯在袁州州學(xué)講學(xué)時,登臺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謫官誰住小蓬萊,惟有宜春最古臺”。從此,古往今來的名人賢士,凡有來宜春的,莫不以登臨宜春臺為快事。他們憑欄遠(yuǎn)眺,賦詩寄情,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以“宜春城郭繞樓臺,想見登臨把一杯”來表達(dá)他對巍巍春臺的喜愛。他想站在宜春臺上遠(yuǎn)眺縷縷云霧中的萬頃翠竹,看陣陣夏雨催熟的楊梅,那是何等醉人的江南-啊!而明代的權(quán)相嚴(yán)篙則是多次前往宜春臺,寫下了許多諸如“松杉復(fù)郭泠風(fēng)起,樓閣當(dāng)空淑景移”、“巖樹故因時序改,山云豈與俗情宜”這樣委婉清麗的句子。
宜春臺的正面是由城磚砌成的高臺,站在高臺上,便可以看見這座氣勢不凡的三層樓閣了。樓閣是廡殿式,重檐,四道阿頂,筒瓦復(fù)蓋。底層是磚砌的護(hù)欄,二、三樓則是木質(zhì)花欄,鏤空雕花的刀窗,飛檐畫棟,古雅精巧。樓閣的前側(cè)還有廂房,與正廳成品字形。一間廂房內(nèi)還鎖著一塊巨大的碑石,-“宜春”二字,據(jù)說為慈椿手書。在20世紀(jì)50—60年代,孩子們最大的樂趣就是放學(xué)后到宜春臺打游擊(一種游戲),在高大的樟樹、槐樹間,在密密的茅草叢中,玩得痛快且盡興。在宜春臺的高臺兩側(cè),有兩棵巨大的桔槔樹,每到霜降之后,樹葉落盡,桔槔也落在茅草上、棘叢中,由你去拾、去吃。那極甜的滋味,是令人難以忘懷的。而在宜春臺的東側(cè),則有建于明代紀(jì)念韓愈的昌黎書院。門前的兩棵大桑樹,蔭翳蔽日,初夏時節(jié)落滿前庭的桑椹更是讓孩子們吃得滿嘴紫色。那時的宜春臺,不僅是人們登臨觀日的好去處,更是那一代人心中的樂土。
時至今日,雖然宜春臺已不再是城中最高的建筑物,但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其他建筑物所不能替代的。每逢晴好之日,站在三層樓閣上,看一輪紅日從山天交接之處噴薄而出,滿城朝暉,清新透明,美不勝收,令人心情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