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韓故城位于今新鄭市區(qū)周圍,雙洎河(古洧水)與黃水河(古溱水)交匯處。平面呈不規(guī)則三角形。城垣周長20公里,城內面積16平方公里,城墻用五花土分層夯筑而成,基寬40—60米,高15—18米。北墻外側有數處馬面建筑,是全國最早的新型城墻防御設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東遷至洛陽,史稱東周。鄭國隨著周朝東遷,也從陜西棫林遷到洛陽以東,滅虢國、鄶國,在此建都,為了區(qū)別在陜西的舊鄭國,取名新鄭。公元前375年,韓滅鄭,從陽翟(今禹州)遷都新鄭。公元前230年秦滅韓,鄭韓兩國先后在此建都達539年之久。
鄭韓故城內文物遺跡星羅棋布,目前發(fā)現城門遺址4處,在城內南北走向有一隔城墻,把故城分為東西兩城。西城內分布有韓國宮城和宮殿區(qū)、繅絲作坊遺址。東城內分布有鄭國宮廟遺址、祭祀遺址、鑄銅遺址和韓國鑄鐵、制骨、制玉、制陶等多處遺址。故城內外有鄭韓兩國貴族墓地多處,其中大型韓王陵墓群12處。平民墓葬區(qū)主要分布在城東黃水河東岸、城南和城西雙洎河西岸一帶,城北墓葬極少。1997年,中行鄭國祭祀遺址發(fā)掘出土348件青銅禮樂器和45座殉馬坑,震驚世人,榮獲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之一。
鄭韓故城的布局體現了當時東周列國都城的典型模式,交通便利,商業(yè)發(fā)達,是當時天下名都;是目前世界上同一時期保存最完整、城墻最高、面積最大的古城。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二十世紀全國100項重大考古發(fā)現之一。
延伸閱讀: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