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廟山遺址位于枝江城東北11.5公里處的問安鎮(zhèn)關廟山村,有一個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村落遺址,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文化堆積1米多厚,經碳—14測定,距今5000—6000年,其文化內涵具有大溪文化的典型特點,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的專家們命名為大溪文化的“關廟山類型”。關廟山遺址已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廟山遺址于1977年興修水利工程時發(fā)現(xiàn),當時就引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北隊和省市文物考古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極大興趣,立即對該遺址進行了重點發(fā)掘,在發(fā)掘的2000多平方米的探方中,出土文物達5000多件。
這些文物大致上分兩大類:一類為石質生產工具。品種齊全,磨制精細。有石斧、石錛、石鏟、石鑿、石網墜等,不僅適合當時不同的生產用途,而且也可以看出關廟山先民們的生產方式,已由采集、漁獵向種植養(yǎng)殖轉變。尤其是出土了加工糧食的石杵、陶箕以及夾雜在泥土中的稻谷殼,進一步證實了當時的關廟山人已種植了一定規(guī)模的粳稻;另一類為陶器用品,十分豐富。有釜、缸、甕等儲藏具;有陶箕、網墜、紡輪等工具;還有供兒童玩耍的龜、球、鈴等工藝品和埋葬死嬰所用的甕棺。這些陶器適用于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生活用品的造型和現(xiàn)代生活用品的造型幾乎一樣。尤其是其中的彩陶和蛋殼陶,堪稱精品,其造型別致,做工精細,色澤自然,紋飾古樸,有的陶胎薄如蛋殼,拿在手中,輕巧自如。這些種類繁多的陶器用品,與當時的先民們主食稻米密切相關,是中華民族祖先們勤勞智慧的結晶。
遺址中還發(fā)掘出原始部落房基十座,有方形的,也有長方形的;有地面建筑,也有半地穴式建筑;屋項均為草原四面坡式,墻體采用竹木結構、外抹泥土而成。由于枝江這一帶雨水多,地下水位高,關廟山的先民們已在房屋建筑中考慮到防潮問題,將房基墊層和泥土墻體用火燒烤,還在墻根外圍鋪筑了散水坡。這些技術在我們今天看來,好象極為簡單,然而,我們的先民們在當時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中,為了生存下去,不知經過多少代人的搏斗與探索,才掌握了這種防潮技術。對此,今天的考古專家們對關廟山原始房屋建筑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這里的建筑技術已具備了南方建筑的基本特點。可見我們枝江先民們?yōu)槿祟惖陌l(fā)展、社會的進步作出了多么偉大的貢獻,給我們的民族留下了多么珍貴的文化遺產。
該遺址文化內涵極為豐富,不僅屬大溪文化,還疊壓有屈家?guī)X文化層和石家河文化層,是長江流域著名的原始村落遺址,它又一次有力地證實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同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該遺址的考古成果已載入《中國大百科全書》和《新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與收獲》!吨P廟山》專著也即將問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