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北京市 > 西城區(qū)旅游

薊城紀念柱

[移動版] [查看地圖]

北京建城之始的紀念性標志物。位于廣安門以北護城河西岸的濱河公園內(nèi)(遼、金時期宮城的中軸線上)。占地面積200平方米。1995年0宣武區(qū)委和區(qū)人民政府為紀念北京建城3040年,決定設(shè)立薊城紀念柱。同年12月落成。薊城紀念柱由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員、古建筑學(xué)家王世仁設(shè)計。整體為花崗石建造,高8.5米,底座1.5米,建于方形臺基之上。柱身呈圓角長方形,造型借用北京現(xiàn)存最古老的漢代墓表式樣,古樸凝重,以象征北京和宣武地區(qū)歷史久遠。紀念柱正面上方鐫有柱銘:“北京城區(qū)肇始斯地

其時惟周

其名曰薊”。柱前立有石碑,正面是歷史地理學(xué)家侯仁之所撰《北京建城記》;背面是《宣武區(qū)人民政府建碑記》。

《北京建城記》全文:北京建城之始,其名曰薊。《禮記·樂記》載,孔子授徒曰:“武-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后于薊!薄妒酚洝ぱ嗾俟兰摇贩Q:“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毖嘣谒E之西南約百里。春秋時期,燕并薊,移治薊城。薊城核心部位在今宣武區(qū),地近華北大平原北端,系中原與塞上來往交通之樞紐。

薊之得名源于薊丘。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有記曰:“今城內(nèi)西北隅有薊丘,因丘以名邑也,猶魯之曲阜、齊之營丘矣。”證以同書所記薊城之河湖水系,其中心位置適在今宣武區(qū)廣安門內(nèi)外。

薊城四界,初見于《太平寰宇記》所引《郡國志》,其書不晚于唐代,所記薊城“南北九里,東西七里”,呈長方形。有可資考證者,即其西南兩墻外,為今蓮花河故道所經(jīng);其東墻內(nèi)有唐代憫忠寺,即今法源寺。

歷唐至遼,初設(shè)五京,以薊城為南京,實系陪都。今之天寧寺塔,即當時城中巨構(gòu)。金朝繼起,擴建其東西南三面,改稱中都,是為北京正式建都之始。惜其宮闕苑囿湮廢已久,殘留至今者惟魚藻池一處,即今宣武區(qū)之青年湖。

金元易代之際,于中都東北郊外更建大都。明初縮減大都北部,改稱北平;其后展筑南墻,始稱北京;及至中葉,加筑外城,乃將古代薊城之東部納入城中。歷明及清,相沿至今,遂為我人民首都之規(guī)劃建設(shè)奠定基礎(chǔ)。

綜上所述,今日北京城起源于薊,薊城之中心在宣武區(qū)。其地承前啟后,源遠流長。立石為記,永志不忘。時在紀念北京建城之三千又四十年。


>>大安殿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