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從大0走向大統(tǒng)一。史稱那是蒙古馬的時代。蒙古馬堪稱蒙古人的朋友伙伴。蒙古馬產(chǎn)生于蒙古大草原和蒙古高原。三五百為一群,每隔三四年分一次群。強健的公馬帶領(lǐng)眾多母馬繁衍生息。每到夏季,成群結(jié)隊的馬群,在綠浪翻滾的草原上奔馳起來如同海潮洶涌。每到冬季,在寒風(fēng)凜冽中成批蒙古馬仰天長嘶其聲如驚雷震天動地。
蒙古馬與蒙古人一樣,生活在冬季高寒夏季高溫地帶。它在暴風(fēng)雪中馳騁如飛,烈日炎炎中行走如流。它有耐寒耐熱的奇特本領(lǐng),因而具有強大的環(huán)境適應(yīng)性。蒙古馬體小而又靈活,眼疾而能避險,矯健而有力量,敏銳而又迅捷。在蒙古族著名英雄史詩(江格爾)中,有段描寫英雄戰(zhàn)馬的詩句:如同離弦的箭一樣快/像火花似的閃耀氣勢磅礴/像萬馬奔騰/像萬牛怒吼/讓那公牛和大象嚇得心驚膽戰(zhàn)/人們一看那漫天紅塵就可知道阿蘭扎爾神駒來臨。
蒙古馬通人性,對主人竭盡忠誠。它最有忘我的情感,遇事主動承擔(dān)風(fēng)險。這在蒙古民間有許多生動故事流傳。十三或十四世紀(jì)的敘事詩《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在蒙古族中幾乎是家喻戶曉。敘事詩中描述的兩匹駿馬在參加成吉思汗圍獵中超群出眾,貢獻巨大。但這樣輝煌的業(yè)績沒有得到主人應(yīng)有的贊揚,因而兩匹駿馬遁逃而去。在遁逃中,兩匹駿馬對成吉思汗的不同看法終于暴露出來。一個是倔強自信、桀驁不馴,追求自由;一個是愿意忍受役使而眷戀主人。最終在恩君的感召下,重又回到原來的馬群,受到成吉思汗的歡迎、問安和封獎。這一寓言詩以兩匹駿馬的人格化,反映出蒙古人與蒙古馬的美好關(guān)系和蒙古馬對蒙古人的篤實心態(tài)。蒙古民族對其后代進行愛馬教育中,經(jīng)常引用《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作為教材。
蒙古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義軍與軍閥和王爺軍隊激戰(zhàn)中,嘎達梅林被冷彈擊中落馬。在敵軍就要追上的千鈞一發(fā)之際,嘎達梅林的乘馬咬緊嘎達梅林衣角,將嘎達梅林拖到河畔密林中,使嘎達梅林死里逃生。
十九世紀(jì)的蒙古族大作家尹湛納希從外地返回家鄉(xiāng)的原野上,不慎落馬昏厥過去,這時有兩條狼撲了過來。尹湛納希的乘馬高揚四蹄和鬃尾與兩條狼展開了殊死搏斗。盡管狡猾的兩條狼輪番進攻,乘馬一對二出一身大汗,但它仍然寸步不離主人。最終擋住了兩條狼,迎來了尹湛納希的家人。
蒙古馬親情很重,它多年乃至到死都能準(zhǔn)確認出父馬母馬與兄妹馬并保持親密的家族關(guān)系,有的馬離群多日回到家族中間,以互咬鬃毛來表示親熱。蒙古馬從不與生身母馬0,因而蒙古人稱馬為義畜。蒙古馬在動物中是最潔凈的,它喝的是河水、湖水、井水,從不喝死水和臟水。吃的草也是找新鮮的,有時寧肯挨餓,不吃腐爛變質(zhì)的草。在家畜中馬的壽命最長,最高能活六十歲。蒙古人對馬的年齡計算以雙歲為一歲,如三十三歲馬實際已是六十六歲。
蒙古牧人忌食馬肉。馬死亡后都將埋葬,以示報答馬對主人的一片深情。生過十個馬駒的母馬和年久的種公馬,蒙古人視為他們的功臣,給予特殊待遇,馬鬃系上色彩鮮艷綢緞條,以區(qū)別不同于一般馬。這兩種馬不但不能宰殺,死后還要厚葬。
蒙古人對蒙古馬非常珍愛,對眾多的蒙古馬的習(xí)性和愛好了如指掌。按照蒙古馬的毛色和雌雄不同,分別給予愛稱和昵稱。蒙古馬群中大致分為紅色(又分為棗紅騮紅)、白色、黃色(又分為金黃米黃)、黑色、紫色、棕色和斑馬。按此毛色特點,許多蒙古小孩都能準(zhǔn)確無誤地講出馬的愛稱和昵稱。
蒙古人從古至今對乘馬愛護備至,乘馬用具也格外考究。如馬鞍上鑲嵌金銀飾品,鏤刻美麗圖案的花紋。乘馬中分顛兒馬和走馬,走馬尤其受歡迎。走馬價值連城,許多富戶不惜重金購買走馬。走馬速度快,跑起來平穩(wěn),主人如同坐轎一般,趕遠路更顯走馬之可貴。如今蒙古馬已走出草原走出國門,到眾多國家落戶。
蒙古馬在蒙古人心中如同日月星辰。呼和浩特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首府,在市中心博物館和火車站有兩座飛騰的蒙古馬雕塑,似可看做城徽。不僅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許多城鎮(zhèn)都有不同的駿馬雕像。在各種文藝作品中以駿馬為對象的作品難以計數(shù)。蒙古馬已成為蒙古民族的歷史文化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