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是坑口村古稱,村前有龍須山,村中有一條小溪(稱川)穿村而過,古稱龍川。后人認為小溪(又稱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龍可以暢溪,故改為坑口。這個傳說至今仍在百姓中流傳。
距績溪縣城約10公里,是一個古老的徽州村落。由于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綿長的歷史文化淵源,形成了其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現(xiàn),現(xiàn)為安徽省歷史文化保護區(qū)。龍川,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山環(huán)水繞,景色秀麗。龍川村地形如靠岸之船,東聳龍須山,緊依登源河,南有龍川匯集,西偎鳳冠秀峰,北峙崇山峻嶺,獨具特色。東晉散騎常侍胡焱鎮(zhèn)守歙州,愛其風水勝跡,于咸康三年(公元337年)舉家遷于此。龍川胡氏代有人才,是徽州出名的“進士村”。尤其到了明代,該村發(fā)展到了一個鼎盛時期,曾有10多人中進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中戊戌科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和南京戶部尚書的胡富,60年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中戊戌科進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的胡宗憲。村內(nèi)現(xiàn)有“龍川胡氏宗祠”(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奕世尚書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徽商胡炳衡宅”和“胡宗憲故居”(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等。村東的龍須山,因盛產(chǎn)造紙原料龍須草而得名。山中多奇松怪石,珍禽異獸,山嶺陡峭,古道崎嶇,飛瀑流泉。上有龍臺懸?guī)r、石門洞天、仙人石屋、云崖石梯,西峰山腰有龍峰禪院、古樵庵,西麓有山間庵、宗憲墓、胡富墓等遺址,是文化旅游、生態(tài)旅游和宗教旅游的絕好去處。坑口村靜謐地躺在四面環(huán)山的一個小盆地里。清澈甘美的登源古溪沿村東由北蜿蜒而南。據(jù)《龍川胡氏宗譜》記載:始祖胡炎,原居山東青州濮陽(今屬河南),東晉大興四年(公元318年),刺封散騎常侍兼中領(lǐng)軍隨元帝南下,鎮(zhèn)守歙州(今歙縣)。后于咸康元年(公元335年)元月,與績溪華陽女王氏結(jié)為連理,并于兩年后遷居此地。坑口村“東聳龍峰,西峙雞冠,南則天馬奔騰而上,北則長溪(登源河)蜿蜒而來,羨其山水清麗,便卜龍川之口荊林里聚族而居”。經(jīng)1600多年,傳至當今的“錦”字輩,計歷48世。說坑口村的古建筑,得先說宗祠。龍川胡氏宗祠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有關(guān)專家贊譽是中國古祠一絕。游人到此都要欣賞一番。龍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間大修。坐北朝南,前后三進,由影壁、露臺、門樓、庭院、廊廡、享堂、廂房、寢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組成。宗祠采用中軸線東西對稱布局的建筑手法。令人有氣勢磅礴,蔚為壯觀之感。它的木刻花雕獨樹一幟。越過古祠的大天井便是中進(即正廳),乃是族長舉行祭典的大堂。它由14根直徑166厘米的銀杏樹圓柱、柱基采用棗木刻成蓮花瓣托、架著大小54根冬瓜梁,結(jié)構(gòu)為抬梁和穿斗式相結(jié)合,顯得威武壯觀。正廳的每根屋梁,兩端皆橢圓形梁托,梁托上雕刻著彩云、飄帶,中間分別鏤成龍、鳳、虎,檁上鑲嵌片片花雕,連梁鉤均刻有蟠龍、孔雀、水仙花、萬年青,仰首凝望,玲瓏別致。正廳兩側(cè)和上首的花雕更是別具一格。兩側(cè)各10扇落地窗門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為主體圖案,花形千姿百態(tài),有的含苞待放、菡菡初綻;有的亭亭玉立,隨風招展,有的平鋪水面,舒展如畫,無一雷同。更令人可愛的是花中有物,物中有景。荷花在池水中蕩漾,或微波粼粼,或浪花朵朵,花群之中,有鳥翔藍天,魚潛水底,鴨戲碧波,還有蛙躍荷塘,鴛鴦交頸,把整個荷群畫面描繪得生動逼真,妙趣橫生。龍川村:龍川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城東11公里,龍川村交通便利,“績胡公路”穿境而過,目前華龍公路正在拓寬改造,屬于省二級公路。由原坑口、滸里、橫川3個村合并而成。現(xiàn)轄7個村民組,731戶,2316人。龍川村域面積19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2.26萬畝,水田1396畝,茶園面積 620畝。龍川村交通便利,“績胡公路”穿境而過,目前華龍公路正在拓寬改造,屬于省二級公…… 龍川村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