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是在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給寺僧頒賜各件,賜佛前素帕一幅,心經墨塔一軸,水月觀音畫像一軸,賜給方丈大曉實徹禪師“銀牌荷包”。第二次南巡,是在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賜給方丈大曉實徹“紫衣”以示寵貴。第三次南巡,是在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應主持扶功際明禪師之請,揮筆為大雄寶殿提寫了“龍城象教”的匾額!褒埑窍蠼獭边@四個大字,內含三個典故:一是南朝梁武帝蕭衍(公元502-549年在位)因六龍降臨而代南齊稱帝,他把自己的故鄉(xiāng)蘭陵(即常州)稱為“六龍城”,即“龍城”。二是引用了西漢《王莽傳》“白煒象平”句中的注釋:“象,形也,萬物無不成于西方!比且谩锻踔蓄^陀寺碑記》中“正法既沒,象教凌夷”句注:“謂為形象以教人也!薄跋蠼獭笔欠鸾痰膭e稱,一說指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多象,有“象國”之稱,用以借指。另一說是講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圓寂后,諸大弟子想念他,即刻木為像,其所創(chuàng)教義也以“象教”之名稱之。乾隆皇帝御題“龍城象教”,是對天寧寺法規(guī)嚴謹、儀式隆重的肯定,含有褒揚獎掖之意,稱頌天寧寺是常州以佛的形象教化僧人和信眾勤于修持,與人為善的一方凈土,上世紀八十年代修復天寧寺時,乾隆御書理應懸掛在大雄寶殿正門上方的正中,如此則可以增加天寧寺歷史淵源的厚重感,提高千年古剎的人文品味。但這塊御書原匾歷經200多年的滄桑歲月,早已不復存在。后來有關人員在市內覓得乾隆手書“龍”、“城”、“象”三字字樣,“教”字則是拜托鎮(zhèn)江金山寺方丈慈舟大和尚設法在鎮(zhèn)江碑林由乾隆手書石刻中拓下來的,這才使“龍城象教”匾額得以新生!褒埑窍蠼獭边被刻在了天寧寺山門殿對面的大照壁上。因照壁地處延陵路旁,市河之畔,行人路過,讀著這四個大字,內心便會升騰起崇敬之感,起到了凈化心靈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