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陵祠遺址始建年代不詳,大致為元代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宋樓鎮(zhèn)費樓村費樓二隊,費樓村中心南北大道與東西大道交叉處。費樓村位于豐縣南部,豐城南郊,地處平原,地勢南高北低,東高西洼,但起伏不大,西部為粘土地,東部為砂堿地。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yōu)越。當?shù)鼐用褚赞r(nóng)為主,兼搞工副業(yè)。張道陵(34—156),道教創(chuàng)始人,第一代天師。本名張陵,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道書載:為漢留侯子房八世孫。據(jù)本地文史資料載,張道陵于東漢建武10年(公元34年)生于豐縣阿房村(今江蘇豐縣宋樓鎮(zhèn)費樓村)。他7歲埋頭書房,苦讀《道德經(jīng)》、《河圖》、《洛書》,領(lǐng)其奧。19歲設(shè)帳講學(xué),后任江州令。24歲與孫氏成婚。因當時社會的種種原因,張道陵無意官場,決計修道拯救百姓。張道陵在蜀漢之境設(shè)24治,為布化行道的機構(gòu),先后在青城山、龍虎山、巴蜀地區(qū)傳道,創(chuàng)立了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凡入道者交五斗米為信,后人因稱其教為“五斗米道”。因張道陵為該教第一代天師,故教徒尊稱“祖天師”,人們又稱其教為“天師道”。家鄉(xiāng)世人懷著景仰之情,膜拜之心,在費樓村為他建祠,取名“張道陵祠”,并將張道陵的生平事跡、傳聞軼事加以演繹傳頌,形成一系列的傳說故事,在豐縣廣泛流傳。后來張道陵祠幾經(jīng)洪水淹沒淤于地下。1983年張保英在挖地窖時,無意中挖出了大青磚,浮雕石器門蹾,浮雕石器三面雕刻著走獸飛禽、浮云中并有“日、月”圖案。從磚墻走勢斷定:此處為道陵祠,看來有不小的建筑規(guī)模。張道陵祠遺址周圍是居民,該村800多人,張姓居多,對遺址十分重視保護,并在此立碑作為標志。豐縣人民政府發(fā)(2006)44號文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宋樓鎮(zhèn):豐縣宋樓鎮(zhèn)位于徐州市西北,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的大沙河畔,土地122平方公里,人口9萬人,轄32個行政村。兩條省際一級公路豐黃路、豐碭路穿境而過,南接310國道和霍連高速公路,距隴海鐵路僅15公里,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交通便捷,水系發(fā)達,民風熱情敦樸,環(huán)境四季怡人。美麗的大沙河、子午河、復(fù)新河、苗城河覆蓋全鎮(zhèn),氣候溫和,物產(chǎn)豐富,梨花季節(jié),芬芳似雪,引無數(shù)游客,…… 宋樓鎮(zhèn)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