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西門原建于明洪武年間,稱通汴門,明萬歷四十二年重修,稱威遠門,天啟四年黃河決口倒灌州城,西門堙廢,至崇禎元年又經(jīng)修復,更名為武安門。清康熙七年大地震西門塌毀,于雍正五年再修葺竣工,此時徐州城垣周長已增至20余里。1928年,徐州內(nèi)城墻被變賣,西門城墻被拆毀,后蕩然無存。2000年為配合城市建設,徐州博物館對西門遺址進行了探掘,西城門由城墻、城門、甕城及石板路面等部分組成。西門城墻局部呈南北向延伸,墻體長58.5米,寬11.5米,內(nèi)外包磚,中間夯土。城墻磚長48厘米,寬24厘米,厚10厘米。城門以青石砌筑,門道間道路鋪石板。門寬4.4米,恰好與現(xiàn)代的“和平街”寬度相當。西城門主城門在和平街(西門大街)上,朝西。主城門外筑有甕城,甕城呈半圓形,面積約600平方米,城墻寬10.5米,比主城墻窄1米,構(gòu)筑方法與主城墻相同。甕城門在出主城門西南約30米,是城市的又一道防線,它的主體朝西南,與主城門呈曲尺形相對。這種甕城和城門的布局可使敵兵或洪水進入甕城后,不能直達主城門,有利于主城的防護。為更好的保護徐州古城墻遺址,20 年,西城門遺址被列為徐州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