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墓地位于邳州西北30公里,屬占城果園所轄,村旁有一處高4米,東西長60、南北寬50米的土墩,當?shù)厝朔Q為“故子”,這是一處商代遺址;故子上有兩座漢畫像石墓,一前一后,相距3米。20世紀50年--古調查就發(fā)現(xiàn)這兩座墓葬,1981年南京博物院、邳州文化館對此墓清理。兩座東漢畫像石墓一前一后,相距3米,方向均為267°,不在一條軸線上。除墓底采用部分青磚鋪砌外,全用青石疊筑。清理時墓頂均已暴露,墓內遭破壞,F(xiàn)以清理先后為序,將后面的編為一號墓,前面的編為二號墓。一號墓為前堂后室制,以條石砌基,疊澀方法構砌墓頂,用石板壓蓋封閉頂口。墓室全長6.64米,其中,前室東西長2.96米,南北寬2.80米,前室北壁附筑小耳室,東西寬1.30、南北進深1.27、高0.99米。耳室四壁砌法大致與前室相同。前室東壁是通往后室的過道,在門口兩側各刻倚柱一對。倚柱直接鑿刻在門口兩側的墓壁上,柱面朝向前室。倚柱的上端雕櫨斗,下端雕出方形柱礎,柱身雕刻瓜棱紋,凹部原涂紅朱,現(xiàn)已剝蝕,僅留部分痕跡。后室呈長方形,東西長3.32米,南北寬2.41米。四壁結構大致與前室同,頂部亦殘。東西向排列三根石柱,將后室分隔成南北兩間,北間寬1.43米;南間寬0.98米。三根石柱現(xiàn)僅存一根,為條形石塊雕成,高0.60米。立柱上端雕出方形櫨斗,每邊0.21米,下端雕成方形柱礎,每邊亦0.21米。柱身刻瓜棱紋。柱上壓蓋過梁。一號墓共有石刻畫像八幅,其中前室有五幅,耳室頂部一幅,后室二幅。前室畫像內容有樓閣建筑,宴飲六博、樂舞車馬、紡織圖等,大都是社會生活內容。后室畫像二幅一幅為鳳鳥交頸,一幅為虬龍相交,象征著夫妻恩愛。所出畫像紡織圖,圖中將織機與絡車(絡絲)、緯車(搖緯)合刻于一起,對研究漢代紡織技術有重要意義。二號墓形制結構同一號墓基本相同,為前、后室,但前室不另設耳室。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65米,南北寬2.44米,高2.20米。前室東西長3.20米,南北寬2.44、高2.20米。四壁底下用條石起基,四壁之上疊壓橫額,橫額之上為疊澀式墓頂。后室東西長3.15米,南北寬1.8米、高2米。砌法與前室同。室頂保存完整。二號墓除前室北壁二石僅刻出四周邊框未完成畫像內容外,共有畫像石刻七幅。前室西壁北邊,即門內北側的石刻,上格為六博圖,下格刻烹飪圖。前室西壁南邊,即門內南側石刻,刻“羲和主日”,即日神圖。前室南壁西邊石刻,上刻舞樂圖。前室南壁東邊石刻,與前幅應合為一整體,刻主賓賞舞樂表演場面。前室東壁北邊,即后室門外北側石刻,上刻直欞窗,窗下刻“蹶張圖”。前室東壁南邊、即后室門外南側石刻,上刻欞窗,窗下刻享長一人,捧盾作迎賓姿勢,身后立一門卒,手中執(zhí)彗。后室東壁,即后室后璧石刻,畫面橫向分為三格,中間一格刻屋宇一間,屋內有男女主人,左右兩格各刻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