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富源縣富村鎮(zhèn)南約7000米的亦佐村。歷史上亦佐城占地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因北部城墻修建在山坡上,受地形限制,城墻形成三角形的兩條斜邊,致使整個城呈五邊形,現(xiàn)墻基全部清晰可見。古城設(shè)東、南、西、北4道門,其中東、南、北3道門均處于正方位,唯西門偏北45°。城墻均為石灰?guī)r打制的五面石砌筑,未使用任何黏合劑,也未見夯土墻體。4道門現(xiàn)均為當?shù)卮迕癯鋈氪迩f的通道。城內(nèi)街道格局基本保持原貌,縣衙3間正堂和城內(nèi)城隍廟3間后殿保存完整,青石板路面已毀。
據(jù)文獻記載,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于此設(shè)亦佐縣!耙嘧簟睘橐驼Z,“亦”即“彝族”,“佐”意為“官或頭人”,“亦佐”意為“彝族頭人(或官家)居住的地方”。明洪武十七年(1384),亦佐土酋安伯反,沐英率兵征討,土知縣沙普額受招安,繼任亦佐知縣。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罷土官,設(shè)流官知縣。明天啟四年(1624)十二月筑亦佐石城!蹲x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十四《曲靖軍民府》載:“亦佐縣,府東二百五十里,東北至貴州普安州百里!鼻蹇滴醢四辏1669)裁亦佐縣,并入羅平州?滴跞迥辏1696)改亦佐縣地入平彝縣,縣治設(shè)于今富源縣城內(nèi),古城由此被廢。2001年3月,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文物地圖集·云南分冊》將城址定名為“夜苴故城”,是因大理國時期這里屬于夜苴部居地而得名。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重新定名為“亦佐城址”。亦佐城址保存基本完整,對研究元、明、清時期曲靖的城池建設(shè)、布局、經(jīng)濟狀況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1989年12月,富源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