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路住宅位于興國路72號,建于1934年,建筑面積為1647年平方米,2層,南向,磚混結構,建筑風格為英國帕拉第奧式,由蘇格蘭建筑師CloughWilliamsEeuis在英國遙控設計。15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筑家帕拉第奧詳細回故了古羅馬的建筑遺跡,為柱式制定嚴格的尺寸,并在為一座13世紀的歌特建筑進行全面重建時成功地創(chuàng)造了“帕拉第奧母題”,即柱式組合方式。1750年他出版了《建筑四書》,成為古典主義建筑的基礎。17世界英國設計白廳,采用了帕拉第奧的古典建筑風格,形成了新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擺脫了死板的效仿古羅馬式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束縛,崇尚功能、自然與真實,明確的構思,通過有條不紊、對稱、準確的比例達到結構簡潔。
20世紀30年代中,上海雷上達路,今興國路72號興國賓館內1號樓住著一位太古洋行英籍大班勃蠟克.華特,這里是太古洋行建造的專供洋行高級職員居住的花園別墅。屬于仿古典建筑。因為面用銅鋪制,俗稱“銅房子”。建筑立面白色,用斬石砌筑,銅皮作頂的平坡屋面上,鑲有流暢的線條。正面并排著五座木質的老虎窗,在其旁又設置一對壁爐煙筒。該宅建筑平面由主樓與輔樓平行組合而成。建筑主入口設在主樓北面中央,挑出個大門廊,兩邊是車道。主樓立面簡潔、典雅。正面南立面分左、中、右對稱的縱三段。室內的裝修講究細膩,樓梯前東西貫通的長廊使室內顯得格外寬敞。在北立面入口處二樓的山花部位有一個橢圓形玻璃雕刻裝飾圖案,站在這里,可以感覺到陽光和陰影跳動的變換,整幢室內裝飾帶有文藝復興式,顯得簡潔、典雅、氣派。宅前大片綠茵草坪,使住宅掩映在各種名貴樹木花卉之中,院內樹木長青,四季花香,在近百種樹木中有江南僅存的兩株大王松和百年老香樟、五針松、塔楓、雪松、龍柏以及銀杏、香榧、金桔等果木,景色幽雅,環(huán)境怡人。這是一座設計、施工精良,得到較好維修保護的新古典主義建筑的代表作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太古洋行在滬經營活動大受影響,戰(zhàn)后雖有所恢復,但未能重返長江航運。1950年后清理賬冊并撤出大陸,現太古洋行仍活躍在英、美、澳、日本及中國香港等地。上海解放后,該宅一直作為中共上海市委內部招待所,許多中央領導人到上海均入住此宅。改革開放后,改為興國賓館1號樓,對外開放。20世紀80年代,太古洋行在這里舉行了董事會議,人間世事滄桑、恍如隔世,董事們個個感慨萬千!
1989年該宅被列為上海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