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廳位于倉山區(qū)梅塢路9號,為橋南公益社、同盟會福建支會總機關(guān)舊址,又名“獨立廳”,是福州辛亥革命的重要見證。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四月,劉杰、林雨時、陳毓鑫和王鴻滋等人向清政府注冊成立橋南公益社,舉鄭祖蔭為社長,名義上辦理勸葬、戒煙、施醫(yī)、救火等公益事業(yè),暗中進行組織和宣傳革命;該社成立時先設(shè)在倉前山馮巷鋪(今巷下路)的古榕書院,后因成員增多,移至梅塢路本建筑內(nèi),對外稱“丙午俱樂部”,實為中國同盟會福建支會總機關(guān),并創(chuàng)辦《建言報》,鼓吹革命。民國元年(1912年)4月20日,孫中山先生來閩,由馬尾乘船抵福州碼頭,首先到此接受福建同盟會歡迎,在發(fā)表演說后親筆題寫“獨立廳”三字,后制成匾額懸于社內(nèi)。建筑占地約100平方米,為風(fēng)格樸素的二層磚木結(jié)構(gòu)西式樓房。1992年11月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F(xiàn)作為展覽館使用,內(nèi)部有辛亥革命的常設(shè)展覽。
建筑始建時間不詳。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鄭權(quán)、鄭祖蔭等曾在在馮巷鋪(今巷下路)古榕書院組織益聞社。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春,馮超驤和“共和山堂”的其他骨干分子鄭權(quán)、鄭祖蔭、林斯琛、林覺民、陳更新、陳與燊等人又在福州古榕書院秘密組成“漢族獨立會”,黃展云任會長。該會任務(wù)是:武裝起義,使福建排脫清廷羈絆,獨立一國,樹立全國革命之先聲。后設(shè)益聞兩等小學(xué)堂和閱書報所,進行反清宣傳活動。該會也是后來著名的橋南公益社的前身。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四月,劉杰、林雨時、陳毓鑫和王鴻滋等人成立橋南公益社,并向清政府正式注冊。橋南公益社舉鄭祖蔭為社長,名義上辦理勸葬、戒煙、施醫(yī)、救火等公益事業(yè),暗中進行組織和宣傳革命;該社成立時先設(shè)在倉前山馮巷鋪(今巷下路)的古榕書院,后因成員增多,移至梅塢路本建筑內(nèi)。公益社對外稱“丙午俱樂部”,實為中國同盟會福建支部的總機關(guān),并辦有《建言報》等鼓吹革命。橋南公益社還設(shè)立體育會,組織英華、福音、培元等書院的青年學(xué)生,參加軍事操練。
1911年11月9日,在福州光復(fù)之役中,橋南公益社會員和青年學(xué)生組成的洋-隊和-隊,成為反清的生力軍。福州起義勝利后,橋南公益社解散。
民國元年(1912)4月,孫中山先生來福州時曾在這里發(fā)表演說,并題寫了“獨立廳”的牌匾。
1949年后,先后作為福州市盧鏡明眼科醫(yī)院、文化館使用。
1983年以“中國同盟會福建支部舊址”名義列入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與鄰近的匯豐銀行福州分行一--復(fù)。此次修復(fù)獨立廳共耗資200萬元,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這兩座建筑也是所在的塔亭路北片區(qū)的最后遺留,其他建筑均被拆除,建設(shè)了樓盤“聚龍尚書院”。
現(xiàn)作為展覽館使用,內(nèi)部有常設(shè)的辛亥革命史料展。
倉前街道: 倉前街道地處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qū)中部,東接下渡街道埔頂,北臨閩江和臨江街道觀井路銜接,西連上渡街道龍?zhí)督,南與郊區(qū)倉山鄉(xiāng)金星村交界,面積0.991平方公里,居民一萬兩千余戶、近3萬人。街道辦事處設(shè)于聚合路3號欣隆盛世G座,下轄龍峰、梅塢、麥園、振興、公園、萬春、勞工、星園、利民、航興10個居委會。 - 地理位置 倉前街道地勢中間高兩旁低,藤山主…… 倉前街道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