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勝寺始建于唐代,當時稱善住閣院;明萬歷十九年復修后改稱為尊勝寺,清同冶七年作了部分補修。寺內(nèi)清康熙二十四年碑記載有該寺的歷史。
尊勝寺坐北向南,上下五層。在中軸線上排列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大士殿、藏經(jīng)樓、諸天殿、五文殊殿等六進殿宇,再加上寺院對面的觀音殿,共七座大殿,共有殿宇樓閣200余間。藏經(jīng)樓是一座二層建筑,閣內(nèi)下層供奉有十二圓覺菩薩,比例和諧。寺前有一對石獅,連座高約3米,是五臺山形體最大、形態(tài)最美的石獅,雕刻精細、神態(tài)生動,不失為五臺山石獅中的杰作。
尊勝寺,位于五臺縣茹村鄉(xiāng)龍王堂村東1000米的虒陽嶺。據(jù)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碑文記載,初名翠巖山院,相傳唐儀鳳元年(676)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前來唐土朝臺時在虒陽嶺遇文殊咸化,后于唐弘道元年(683)回國取《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于長安譯畢后,
仍取道虒陽嶺朝臺,對原存寺廟進行了擴建,取名“善住閣院”,北宋天圣四年(1026)重建,稱“真榮禪院”,明萬歷年間(1573-1620)改稱“尊勝寺”至今。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重建,1986年復建、增建,F(xiàn)存主體結(jié)構(gòu)為民國初年建筑。坐北向南,依山坡而建,占地3.23萬平方米。共有殿堂277間,玉佛5尊,脫紗像25尊,黃楊木雕像1尊,石粉像3尊,泥彩塑像293尊,天圣四年(1026)石經(jīng)幢1座,中華民國22年(1934)石經(jīng)幢1座,明清維修碑3通。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建有七個層次的大殿。第一層為天王殿,面五間,深六椽,后出廊,硬山頂。第二層為大雄寶殿,面五間,深六椽,前出廊,后龜出,硬山頂。第三層為三佛殿,面五間,深六椽,前出廊,硬山頂。第四層為藏經(jīng)樓,面三間,深四椽,副階周匝,重檐歇山頂。第五層為二十四諸天殿,面五間,深六椽,前出廊,硬山頂。第六層為五方文殊殿,面五間,深四椽,前出廊,硬山頂。第七層為萬藏塔樓,高九層,1-5層中空可登臨,塔周圍是十二邊形磚混結(jié)構(gòu)的三十三洞天磚券圍廊,萬藏塔平面為十二邊形。1986年8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7日,五臺山尊勝寺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龍王堂村:龍王堂村位于茹村鄉(xiāng)東北部,距鄉(xiāng)政府7公里,離忻臺旅游路長原線以北7公里。該村平均氣溫6.5℃,無霜期110天左右,年日照時數(shù)2700小時,大于10℃積溫274小時,平均降雨量400—500mm,適宜種植日數(shù)較小的玉米、高梁、豆類、薯類、谷子等農(nóng)作物。龍王堂村總積0.7萬畝,有耕地1713畝,全村201戶753口人,其中男398人,勞力310人。近年來,全村緊…… 龍王堂村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