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江西省 > 九江市 > 修水縣 > 寧州鎮(zhèn) > 竹塅村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寧州鎮(zhèn)竹塅村概況

[移動版]

竹塅村位于九嶺山地的群山懷抱之中。“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陶令筆下的景象應(yīng)就是描寫竹塅村的。陳寶箴、陳三立故居兩棟并列,座北朝南,建筑風格為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磚木結(jié)構(gòu),占地面積(含場地)約1100平方米。西棟建成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為陳寶箴祖父陳克繩所建,名為“鳳竹堂”,又稱為老屋,一進兩重,面闊三間,寬17.4米、進深17.4米、高6.3米,面積303平方米,天井兩側(cè)廂房為客廳、官廳,上下堂前廳房為臥室或書房,陳寶箴居住上廳房內(nèi),陳三立在此出生。東棟稱為新屋,建于清光緒年間,是陳寶箴任浙江按察使時所建,寬12.7米、進深15.6米、高6.3米,面積198平方米。房屋前場地有旗桿石(陳寶箴中舉時用于樹旗所立)、旗桿墩(陳三立中進士授吏部主事后用于樹旗所立)。

陳寶箴、陳三立故居1986年公布為修水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布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寶箴(1831-1900),義寧州(今修水)桃里竹塅人,出仕后屢因功績得以遷升,最終官至湖南巡撫。他銳意創(chuàng)新,響應(yīng)和支持戊戌變法,為慈禧所不容。陳寶箴長子陳三立(1853-1937),出生于竹塅故居,光緒十二年(1886)中進士,授吏部主,因淡于名利未實際就職,積極參與陳寶箴在湖南推行新政,近代著名愛國詩人、“同光體”詩派主要代表人物。陳寶箴、陳三立均在竹塅故居生活數(shù)十年,二人均名載《辭!、《世界名人詞典》等典籍。陳三立后裔陳衡恪、陳寅恪等亦青史留名,譽滿天下。

竹塅村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福建、贛南等地的客家人遷徒而形成的自然村落。背靠眉毛山,有桃花溪從村中流過,村內(nèi)阡陌縱橫,古樹叢生,有古橋一座,村中景色優(yōu)美,自然風光秀麗。

村里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新農(nóng)村建設(shè)期間,村內(nèi)改造了路網(wǎng)、電網(wǎng)、供水等設(shè)施,現(xiàn)村內(nèi)為水泥路面,全村都有公共照明,供水設(shè)施由村民自行建造,村里還建造了沖水廁所,污水處理為單戶或多戶分散處理,垃圾設(shè)施簡易填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