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屬楚地。
東周敬王十六年(前504)屬吳。
元王三年(前473)入越。
顯王三十六年(前333)又歸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屬九江郡。
漢高祖元年(前206),為九江王黥布封地;漢高祖五年(前202),屬豫章郡柴桑縣地。
王莽新朝(9-23),改豫章郡為九江郡,改柴桑縣為九江亭。
東漢復郡縣故名,隸揚州刺史部。
三國吳黃武元年(222),改柴?h屬武昌郡。
晉永興元年(304),屬江州尋陽郡柴?h。
南北朝宋、齊時(420-502),仍屬江州尋陽郡柴桑縣。
梁太清二年(548)分柴桑設汝南縣,為尋陽郡治。
隋開皇九年至大業(yè)三年(589-607),先后屬尋陽、彭蠡、湓城縣。
唐建中四年(783),分立赤烏場;五代時,縣地初屬楊吳(907-937),隸鎮(zhèn)南軍轄下之江州潯陽縣。
五代南唐昇元三年(939),升赤烏場為瑞昌縣,治設桂林橋,隸奉化軍(江州更名)。
北宋初,縣屬江南路江州。
北宋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為東西二路,江州屬江南東路,南宋紹興二年(1132),江州改屬江南西路,瑞昌仍為其轄縣。
南宋嘉泰三年(1203)縣治移至湓城鎮(zhèn),屬江州。
元至元十二年(1275),縣屬江州宣撫司隸揚州行中書省。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隸江西行中書省江州路。
明洪武九年(1376),屬九江道九江府。
清沿明制。
1914年,劃全省為四道,縣屬潯陽道;1926年,直隸省轄;1932年,屬第三行政區(qū);1935年,屬第五行政區(qū);1939年,屬第九行政區(qū)。
1949年5月18日,瑞昌解放隸屬九江專區(qū)。
1989年12月20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縣設縣級市,為九江市代管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