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永樂年間(1369-1402),陳、王、李、張、朱等姓氏,因水災、避禍等原因自湖南益陽、江西等地遷居此地。
清屬施南府恩施縣市廓里一甲。
有人在今北端靠清江河岸處燒窯、造布瓦、青磚,南部是校場,中間地帶有農(nóng)田。
民國十六年(1917),湖北省實業(yè)廠建荊南道第三農(nóng)業(yè)實驗場。
民國十四年(1925),停辦交恩施縣管理。
民國十八年(1929),恢復,改名施南農(nóng)場。
民國二十一年(1932),復名恩施農(nóng)場,翌年停辦。
抗戰(zhàn)時農(nóng)場恢復,改名為第七區(qū)農(nóng)場,遷五峰山。
1933年,為“圍剿”湘鄂西紅軍,南昌湘鄂贛三省邊防剿匪總司令部,令建恩施飛機場,征用民工3400人,初建規(guī)模小。
1935年8月,南昌行營下令擴建,延長跑道,南北長550米,東西寬175米,面積為0.11平方千米,1938年竣工。
1939年日機轟炸恩施城和機場,為抗日需要,1940年再擴建,增建后山灣機庫,征南四縣民工4000人,日夜奮修,歷時二年完成,擴建后機場長1450米,寬350米,占地385畝,耗資法幣75萬元,駐中美合編的飛機大隊,有中型轟炸機B——25,野馬式戰(zhàn)斗機起降,日平均起降飛機近百架次。
抗戰(zhàn)勝利,機場停用。
1950年后,中央軍委令恩施軍分區(qū)代管機場,場地由軍隊墾植,以資軍需。
1958年6月,廣州民航局決定開辟武漢--恩施航線,地委專署動員職工、干部、市民2萬人突擊,日夜整修,8月,“安二型”飛機試成功,恩施機場改作民用。
1968-1972年,改善凈空條件停航。
1973年復航。
1974年10月擴建跑道,鋪寬30米、長1700米混凝土跑道,建長140米、寬46米滑行道和停機坪,新建候機大樓。
1993年,新機場啟用。
1995年老機場交恩施市開發(fā),市拔50萬元建欄桿和下水道。
1997年10月,機場路居民委員會成立,租市交通局門衛(wèi)室辦公,因建風雨橋,市交通局遷走,又租州傳輸局一樓辦公。
2003年搬進清和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