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寧在新鄉(xiāng)市區(qū)中心西南12.3公里,翟坡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東南2.5公里,引黃人民勝利渠總干渠西側。436戶,1864人,漢族。耕地2087畝,機井15眼,大部為引黃自流灌溉。
相傳,漢朝,此為古黃河“興隆”口,元時,黃河南徙,取渡口名和人民安寧之意,故名興寧。明初,史姓遷居古黃河大堤頂西,后段姓遷居堤東頭,沿用原村名(《段氏族譜》),明正德元年(1506年)設置興寧社。清乾隆七年(1574年)廢社后,分為西興寧、中興寧、東興寧3個自然村。清末,西、中興寧合并,又變成西、東興寧兩個自然村,1948年統(tǒng)稱今名。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屬西南路三十六都。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屬三西區(qū)。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屬里仁鄉(xiāng)。1948年屬四區(qū),1955年興寧中心鄉(xiāng)設此,1958年屬興寧人民公社,同年10月屬七里營人民公社。1961年屬小冀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始屬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屬翟坡鄉(xiāng)。
聚落沿古黃河大堤呈長條狀,面積16萬平方米,主街1條,瀝青路面。新村舍向東、南擴展,原村舍主宅已改建。磚木、水泥預制構件結構,多兩坡瓦房,間有兩層樓房。村委會、供銷社、機械、食品加工廠在村偏東部,東南有紙廠,水泥預制廠,西南有機磚廠,工副業(yè)占勞力43%。農(nóng)業(yè)以小麥、玉米、棉花為主。糧食總產(chǎn)91萬公斤,年畝產(chǎn)820公斤,人均糧食488公斤;棉花850畝,棉麥、棉菜間作,塑料薄膜復蓋,占棉田60%,總產(chǎn)10.2萬公斤,畝產(chǎn)120公斤。工農(nóng)業(yè)總收入1782.7萬元,人均純收入1 150元,比1978年增長5.4倍。村東有中小學,在校生358人,教師22人。衛(wèi)生所醫(yī)生5人。東有新鄉(xiāng)至鄭州(亦稱新鄉(xiāng)至詹店)公路,通汽車,有停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