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況
塘畈村位于田鋪鄉(xiāng)東部4.5千米處,東至陶沖、宋畈,南至湖北、仙羊巖村,西至黃土嶺村、北至新集合龍村。全村總面積39332畝,其中耕地面積624畝,8個村民組,17個自然村,198戶,730人(其中苗族兩人)。18個姓氏。
戰(zhàn)備公路自西向東貫穿全村,八個村民組都通路,并硬化。有小水庫一個,余山水庫。庫容量約2000立方米。
塘畈解放前屬湖北、麻城;1949年至1954年屬泗店區(qū)河鋪小鄉(xiāng),1955年至1958年屬泗店區(qū)高山小鄉(xiāng),1958年至1962年屬田鋪人民公社。塘畈建立大隊組織、下轄、高山(上下兩個組)。石畈、石板沖、雷溝、塘畈、雷巖、余山八個生產(chǎn)小隊。1983年,大隊改為村,生產(chǎn)小隊改為村民組。至此,塘畈村下轄高山(兩個組)石畈、石板沖、雷溝、塘畈、雷巖、余山八個村民組。
1962年建立塘畈大隊。大隊部設(shè)在雷溝,占地面積500㎡,土木結(jié)構(gòu)的四合院瓦房,建筑面積260㎡,村干部三人,內(nèi)設(shè)衛(wèi)生所一個。
2010年塘畈村村部由雷溝遷移到雷巖村民組,F(xiàn)辦公地點。
塘畈村主要農(nóng)作物有:水稻、油菜,花生,豆類等。主要林產(chǎn)品有:松樹,杉樹,楓樹,竹、板栗,油茶等。主要景點有:黃茅尖森林公園(省級),鳳凰河,北關(guān)廟,舊址,七十二家半遺址。
二、村民組及自然村:
1.西高山
西高山是兩個村民組分上下隊,以山高得名,四個自然村,西高山,東高山,新洼及央山,西高山韓氏大姓,東高山姓黃,兩山中間隔一條山崗為便于稱呼就成了東西山,新洼一戶姓韓,央山張姓解放后遷至到西高山大灣定居,央山現(xiàn)已無人居住。西高山位于村部北方五公里處,水泥路面,海拔800米以上,常年溫度比山下的村組偏低二至三度,兩組共有56戶,216人,東與石畈相連,西與田鋪村響堂毗鄰,北與代咀鄉(xiāng)黃灣村民組分界,南至北關(guān)廟及雷溝的八字農(nóng)鄰接。西組耕地面積一百七十五畝,山林面積5200畝,有豐富的油茶,每年可采摘二十萬斤,是養(yǎng)牛,養(yǎng)羊,養(yǎng)蜂的勝地。
西高山雖高,地地開闊,陽光充足,人杰地靈,全組未建樓房,清一色土木結(jié)構(gòu)的瓦房,同當今社會相比,呈現(xiàn)出古村古落的格局。村對面山上有座200年的岳王廟,時逢初一、十五人們不約而同前往祭拜祈禱,高山人才輩出,解放前民國34年間出了個縣長韓家應(yīng),擔(dān)任過光山,羅山,里山三縣游擊隊司令。當今的團級干部韓啟勝,并獲得三等功,新縣交警隊指導(dǎo)員出自西高山。還有長期在村部任過職的還有:韓文美、韓家剛、韓文竹、韓文春、韓文榮、韓啟平、胡言珠(女)、徐生珠(女)等。還有在農(nóng)村信用社工作的韓光升、韓松柏、韓啟林、林站工作的韓光云等均為西高山人。
2.石畈
石畈村民組是以地形地貌起名,位于村部以北2km,水泥路面通往南頭,新建停車場一個,東與村集體山相鄰,南與塘畈張坳分水,西與新堂門口大田角同雷溝對界,北與東高山天馬山相接。五個自然村,即石畈,下畈,劉崗,新堂坳,羅西巖等,住地分散又分南北頭,南頭韓,李兩姓,韓光得,李永龍為石畈南頭人,北頭韓姓,韓光世該組人,劉崗姓劉,原工商所所長劉人元是劉崗人,下畈姓韓,劉,從石畈新遷,新堂坳李姓是老戶人家,原獸醫(yī)站工作的李明珠,李承忠是新坳人,羅西巖也是老戶、由于時間變遷,羅家現(xiàn)在是招領(lǐng)韓姓繼承,在解放前羅西巖至黃毛尖的大坪,住有七十二家半人家,現(xiàn)已無人居住,只有槽河現(xiàn)在是村的牧場。
石畈共有41戶,156人,耕地面積110畝,山林面積4500畝,石畈到下畈中間一條大河,西邊是田畈,下畈房后的一座山叫鳳凰山,鳳頭伸到田邊,鳳尾落在山上,好像在聽人間的奇聞,給石畈增添一道美麗的風(fēng)景。
3.雷溝
雷溝是以姓氏得名,位于村部北1km處,東與塘畈張坳相連,南抵雷巖西河口分界,西與張?zhí)镤佖i主石相鄰,北與石畈下畈鄰接。全組共有14戶62人,耕地面積44畝,小場面積一千七百畝,雷家是一家姓,有400年歷史,原從江西遷至均分布在湖北省的羅田縣,麻城縣,光山縣,新縣等,雷氏宗祠于嘉慶六年(1801年)建于麻城市鹽田河鎮(zhèn),故被譽為“江北第一祠”。
雷溝組1958年至2010年期間是塘畈村的文化中心,第一次塘畈村民組小鄉(xiāng)遷至雷溝,在50年代就設(shè)有學(xué)校,木架土坯房三間,1968年重建村部及學(xué)校,磚瓦結(jié)構(gòu)的住宅十間,兩大間木架教室。1986年新建教學(xué)校,12間教師住室的廚房,有大院兒籃球場,圍墻,廁所大門等,校名塘畈小學(xué)。
1995年新建水泥路西貫穿南北至西高山,村前一條大河,清水常流,水塘西口,蓄水量2000立方米,四周環(huán)山,進村一顆“迎客松”直徑1.2米,高25米,松齡三百年,在1984年間河南省委劉名榜來塘畈調(diào)不開時觀賞過此樹,要求村民保護好這棵古松。
4.塘畈
塘畈組位于村部0.5km處,東側(cè)與石板沖相連,南與宋畈村南關(guān)廟茶廠,西與雷溝毗鄰,北與石畈張坳山分界,塘畈在明清年姓唐,號稱塘畈,因唐氏的變遷,姓成從江西遷至定居,現(xiàn)有300年歷史,塘畈也是一家姓,現(xiàn)有29戶126人,常年陽光充足,門前一條大河,水泥公路通過村前直達石板沖,100年古樹風(fēng)光無限。
今日的塘畈,正在打造美麗鄉(xiāng)村示范村。路面擴寬,設(shè)有健身廣場,停車場,綠化全組,村莊的周圍120畝耕田,4200畝森林將塘畈*成一幅碧水青山,美麗富饒的畫卷。
5.石板沖
石板沖是以地形得名,坐落在黃毛尖腳下,東與宋畈小黃毛尖相連,南與宋畈村黃泥坳后山公路,西與塘畈村交界,北與石畈長崗毗鄰,三個自然村,即閔灣,李灣,新屋16戶55人,耕地面積58畝,山場面積1900畝。閔灣姓閔,李灣姓胡,自1958年從湖北省福田鎮(zhèn)帶河村遷至定居,胡成玉篾匠就是李灣人,他制作的涼席可兜住水,竹帽不噴桐油不漏雨,是當年田鋪有名的三匠之一。新屋姓余、韓,都是新遷,余姓1968年從沙窩鎮(zhèn)遷至,韓姓在放前西高山遷至,三個自然村交通不便,住地分散,原在田鋪鄉(xiāng)武裝部長余有根就該組人。
6.雷巖
雷巖是以姓氏得名,在300年前雷氏住過雷氏后裔移遷至光山,雷巖,后有姓付定居。雷巖二十戶,78人,三個自然村,即雷巖、余洼、小洼。雷巖姓付,余洼姓韓,小洼姓林,在1959年從湖北福河林灣遷移定居,銅匠林安寬就是小洼人,也是有名的工匠藝人,在1970年用真銅羅漢竹包根煙代送了個省委劉名榜做紀念,工藝精湛,匠心獨運,劉書記連聲贊好。雷巖的耕地面積68畝,山場面積1400畝,村部設(shè)在雷巖村民組,東與余山連接,南與黃土嶺村張山相毗,西與黃土嶺張?zhí)镤伵戆冀余,北同雷灣沙河口分界,住地分散,原在村工作的韓光波是該組人。
7.余山
位于村部東南1.5km處,東至南關(guān)廟,南與湖北省仙羊巖村相鄰,西與雷巖接壤,北與金邊屋后山戰(zhàn)備路分界,四個自然村,即余山、楊山、塘洼、丁邊、20戶,七十六人,耕地面積68畝,山場面積1400畝,余山是多姓灣,姓彭大戶,丁邊姓付,塘洼姓陳,韓及雷,解放前楊山彭宗金在第一次大革命期間,擔(dān)任過河區(qū)三鄉(xiāng)蘇維埃主席,河區(qū)是從黃土嶺以南抵湖北省乘馬崗崗鎮(zhèn)以北劃為河區(qū),1957年間塘畈設(shè)小鄉(xiāng)鄉(xiāng)長彭登學(xué)是余山人,還有土改干部彭厚懷,付仕炳,現(xiàn)任塘畈村支部書記,彭已亮均為該組人。
余山原地分散偏僻,水泥路通往余山坡度較大,水庫一座座在量達2000立方米,100年古樹參天,余山的村名原享有富有的名氣而得的余山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