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名“綽爾哈街”。
原為布特哈總管所屬達斡爾、索倫(鄂溫克)族牧獵區(qū)。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放荒招墾,吉林紳戶盧文亭于“綽爾哈大屯”(達斡爾族老村)西2公里處建東陽屯,并辟農(nóng)村小集市,借用聞名遐邇的“綽爾哈”,取名“綽爾哈街”。
中華民國成立后,1916年正式勘定街基,設2里方城,辟經(jīng)緯十字街,“招商建市”。
1918年甘井子佐治局遷駐綽爾哈街(東陽),1921年復又遷回二站,并于綽爾哈街設置第四保。
1926年改稱東陽鎮(zhèn),隸屬甘南設治局。
1928年劃歸第四區(qū)管轄。
東北淪陷后,初為甘南縣第四保,1938年改設東陽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1946年3月,設置東陽區(qū)。
1948年3月,將東陽區(qū)南部地區(qū)劃出設置巨寶區(qū)。
后將東陽區(qū)改為第五區(qū)。
1956年3月撤區(qū)劃鄉(xiāng),將原第五區(qū)劃分為東陽、和平、民主、民利4個鄉(xiāng)。
1958年4月,將和平鄉(xiāng)并入東陽鄉(xiāng),將民利鄉(xiāng)并入民主鄉(xiāng);同年9月,將東陽、民主兩個鄉(xiāng)合并成立東陽人民公社。
1960年3月,將巨寶公社并入東陽公社,翌年5月又恢復巨寶公社建制。
1984年4月,政社分開,改為東陽鎮(zhèn),名稱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