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時,夜郎國地。
漢元鼎六年(前111),漏江縣,隸牂牁郡。
漢(元封至東漢末),漏江縣、賁古縣。
蜀漢(至魏景元同),賁古縣,隸興古郡晉(泰始至泰元),漏江縣,改隸建寧郡,賁古縣地。
宋漏江縣。
南齊,漏江縣,改隸建平郡。
梁(陳同),烏蠻阿外格。
隋,暴蠻。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西平州。
唐貞觀八年(634),盤水縣。
唐(天寶至會昌)、五代,于矢部地。
宋(咸淳),于矢萬戶府。
宋(景炎),于矢府,普安路地,普安部地。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普安路總管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為普安府,隨置普安衛(wèi),隸云南布政司。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安南衛(wèi)(衛(wèi)治今普安江西坡),同年置新興、新城二所隸安南衛(wèi)(新興所即今普安縣城)。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遷安南衛(wèi)治尾灑堡(今晴隆縣城)。
明永樂十一年(1413),調(diào)安南衛(wèi)隸貴州布政使司,新興所隨之改隸。
明萬歷二十年(1592),新興所隨安南衛(wèi)改隸安順府。
清順治十八年(1661)置普安縣,自此起縣名始定。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縣治由新城所遷至新興所(今普安縣城),同時割安南衛(wèi)的興仁、興讓二里及阿計、安逸二營隸普安縣。
雍正五(1727),改隸南籠府。
清乾隆十九年(1754)置普安縣新城巡檢司,改新城為新城鎮(zhèn)。
清嘉慶二年(1797)改南籠府名為興義府,普安縣隸興義府。
清嘉慶三年(1798)置縣丞于新城,知縣與縣丞分疆而治。
1912年,裁新城縣丞,以其地分設興仁縣。
1913年,州、廳一律改為縣,省下設道,普安縣改隸黔西道(道治安順)。
1914年黔西道尹劉顯潛報準調(diào)整興義、興仁、盤縣、普安等縣插花地。
1923年廢黔西道,縣直隸省。
1935年,全省分建十一個行政督察區(qū),第三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駐興仁,普安縣隸第三行政督察區(qū)。
1937年,省將行政督察區(qū)并為5個,普安縣仍隸第三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12月,普安縣人民解放委員會正式成立,駐地盤水鎮(zhèn),設置5個行政區(qū),區(qū)下設2鎮(zhèn)、9鄉(xiāng)。
1950年3月,普安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將原來的5個行政區(qū)改成3個行政區(qū)。
1952年7月,興仁專區(qū)改稱興義專區(qū),普安縣隨之改隸。
1953年4月,普安縣劃為44個鄉(xiāng)鎮(zhèn)。
1956年7月,興義專區(qū)撤銷,普安縣改隸安順專區(qū)。
同年,普安縣第一區(qū)更名地瓜區(qū),第二區(qū)更名青山區(qū),第三區(qū)更名興中區(qū),第四區(qū)更名盤水區(qū)。
1958年12月,晴隆縣轄區(qū)全部并入普安縣,駐地盤水鎮(zhèn)。
1959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全縣行政區(qū)劃為8個人民公社、71個管理區(qū)。
1961年8月恢復晴隆縣,原晴隆縣管轄的區(qū)、鄉(xiāng)全部劃歸晴隆縣,普安縣劃為地瓜、青山、興中、盤水4個公社,下轄33個管理區(qū)。
1962年3月,撤銷大公社,復置4個行政區(qū),將33個管理區(qū)調(diào)整規(guī)劃為22個公社。
1965年7月恢復興義專區(qū),普安縣劃歸興義專區(qū)管轄。
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普安縣人民委員會改稱謂為普安縣革命委員會,隸屬興義地區(qū)革命委員會。
1979年,改興義地區(qū)革命委員會為地區(qū)行政公署,縣亦改隸。
1982年5月撤銷興義專署,成立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區(qū),普安縣隸屬黔西南州轄。
1984年4月,公社名稱全改為鄉(xiāng),盤水鎮(zhèn)升格為區(qū)級鎮(zhèn),7月撤銷罐子窯和青山2個公社。
1986年12月,行政區(qū)域劃分為4個區(qū)、1個區(qū)級鎮(zhèn)、34個鄉(xiāng)、2個鄉(xiāng)級鎮(zhèn)。
1992年1月,撤銷地瓜、青山、興中、盤水4個區(qū),設8鎮(zhèn)6鄉(xiāng)。
2014年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撤銷窩沿鄉(xiāng)、雪浦鄉(xiāng)、羅漢鄉(xiāng)、新店鄉(xiāng)、罐子窯鎮(zhèn)、三板橋鎮(zhèn),成立盤水街道、南湖街道、興中鎮(zhèn)、羅漢鎮(zhèn)、新店鎮(zhèn),設2街道8鎮(zhèn)2鄉(xiāng),2019年行政區(qū)劃區(qū)劃調(diào)整,成立九峰街道、茶源街道,設4街道8鎮(zhèn)2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