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shí)(公元420~581年),番禺沙灣、茭塘兩司還“地邊多海”,沙灣以南(即靈山、魚窩頭、東涌、潭洲一帶)未見有居民居住點(diǎn)的記載,處在茫茫大海之中,是水深6~7米的淺海。
北宋末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侵和南宋末年元兵入侵,中原人士大量移民南下,番禺沙灣以南(即靈山、魚窩頭、東涌、潭洲一帶)的沙灘由人工堤圍的修建而加速形成。
清代,屬沙灣都。
民國(guó)時(shí)期,屬第一區(qū)。
建國(guó)初期,為沙鼻鄉(xiāng)。
1953年,今鎮(zhèn)境為東涌、石排、石基3個(gè)行政鄉(xiāng)。
1957年,撤區(qū),并為東涌鄉(xiāng)。
1958年1月,并入魚窩頭鄉(xiāng)。
1958年至1961年上半年,先后屬靈山和魚窩頭公社。
1961年7月,從魚窩頭公社析出為東涌公社。
1984年,為東涌區(qū)。
1987年,為東涌鎮(zhèn)。
2006年1月25日,魚窩頭和靈山西樵村并入東涌鎮(zhèn)。
2012年12月1日,東涌鎮(zhèn)由番禺區(qū)劃入南沙區(qū)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