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廣東省 > 東莞市 > 中堂鎮(zhèn) > 湛翠村

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zhèn)湛翠村概況

[移動版]

湛翠村位于中堂鎮(zhèn)東部,在莞城鎮(zhèn)西北部11千米處,東鄰三涌、南鄰鳳沖,西鄰袁家涌,北至“小北海”,西距 107國道4千米,鎮(zhèn)中潢公路、市北王公路貫穿東西。全村總面積1.7平方千米,2002年底, 轄下8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2096人, 男1050人,女1046人;外來人口983人。全村袁姓村民約占總人口的59%,張、劉、李、曹等四姓氏人口,均各約占10%,還有黎、陳姓共30余人。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南宋高宗初年(1127年),曹氏、王氏、劉氏族人為逃避荒亂,先后從南雄珠璣巷南遷,定居此地,取名湛溪。當年村內(nèi)有大河由觀音廟通至牛牯洲(今屬高埗保安圍),河水清澈,在陽光的照射下湛藍湛藍的,岸上樹、竹蔥蘢,先人遂于宋孝宗年間(1163~1164)改村名為湛翠。元朝初期,袁家涌袁氏第六代分枝后人由袁家涌西亭坊遷至湛翠涌口坊。洪武年間(1368~1398)王氏族人遷徒,不知去向,留下地名王屋基。明宣德初年(1426年),袁家涌袁氏第十一代分枝后人從袁家涌西隅坊遷至湛翠東隅坊(原名墩厚坊,又名蒼前坊)定居。張氏原居莞邑博廈村,清乾隆年間(1736~1795),族人到湛翠收田租,見此地風景優(yōu)美,隨后攜眷定居村西,后稱張屋坊。之后新田村李氏歸湛翠管轄,形成曹、劉、袁、張、李五姓定居于一河兩岸之局。

二、經(jīng)濟狀況

歷史上村民以農(nóng)業(yè)為主。1970年成立麻綆廠,從廣州運舊繩回來,洗、拆后梳、紡成麻綆,再運回廣州,至1978年停業(yè)。1978年村建起紅磚輪窯1座,該廠于1997年停產(chǎn)。1987年村集體與茶山橫江村合資興建茶中造紙廠,廠址設在茶山鎮(zhèn)橫江村,各占50%股份。湛翠水泥廠于1995年興建,2002年停產(chǎn),湛翠造紙廠于1988年興建,東聯(lián)造紙廠于1994年興建,聯(lián)興造紙廠于1996年興建。穩(wěn)發(fā)制衣廠于2002年12月被評為當年全市13家年納稅400萬元以上民營企業(yè)之一。2000年,全村民營企業(yè)生產(chǎn)總值為2.5億元,創(chuàng)匯800多萬元,以人均計算,居全鎮(zhèn)之首;2002年全村企業(yè)及個體戶總數(shù)為54個,工業(yè)總產(chǎn)值為8569萬元,村本級資產(chǎn)總額為2608萬元,農(nóng)村人口年均收入為6816元。

三、教育、文體及其他

1932年,經(jīng)蔣光鼐(當時蔣帶部隊駐湛翠近半年)提議、斡旋,由明倫堂撥資興辦的崇德小學分校在湛翠開辦,抗戰(zhàn)開始后停辦。1950年湛翠小學開辦,但五、六年級要到三涌小學就讀,該校于1960年升為完全小學。1968年湛翠中學(聯(lián)中)開辦,與小學同一校園,同一校長管理。湛翠中學在1983~1990年期間辦學成績斐然,不少外鄉(xiāng)子弟慕名入讀。到2002年9月,湛翠中學停辦,學生絕大部分轉(zhuǎn)到中堂中學就讀。1984年村實施升學獎勵措施:湛翠籍學生考上東莞中學和東莞師范學校的每年獎100元,考上大專和本科的每年獎300元,直到畢業(yè)為止(當年教師月薪在50~70元間)。此措施獎勵范圍后有所擴大,覆蓋專、本科、縣(市)重點中學和中專。1987年村投資100萬元建成湛翠學校新校園(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2000年投入30萬元對學校進行全面綠化、美化,使學校獲東莞市綠化委員會頒發(fā)的“園林式單位”稱號。1988年至1990年湛翠招龍舟景,景日為農(nóng)歷五月初七。

1999~2000年村投資400多萬元大搞村容村貌建設,筑石堤,并拆去村進出主道的拱橋,改建為平橋,大大方便村民及車輛進出。2000年11月村投資30萬元修建了面積為1200平方米的湛翠廣場,為村民和外來員工提供一個休息及鍛煉身體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