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湖村
一、概述
下湖村古時稱東湖,距潮安縣城庵埠約10、5公里,離江東鎮(zhèn)政府駐地6公里。解放前屬南桂都(今東鳳鎮(zhèn))管轄,(1939年)民國28年劃入江東鎮(zhèn)。古時村落四面環(huán)江,種植果林,呈湖狀。分二村,本村居下村,故得名下湖。明初,陳姓,黃姓在此創(chuàng)村,繼有張、柯、呂、翁先后來此定居。陳姓先祖來自河南省穎川縣,也有來自潮安縣官塘鎮(zhèn)的。黃姓由夏祖子孫在此定居。呂姓先祖來自澄�?h上華鎮(zhèn)呂厝村�?滦障茸鎭碜猿卑部h江東鎮(zhèn)仙洲村柯厝巷。翁姓先祖來自潮安縣庵埠鎮(zhèn)草果寮村。張姓先祖來自何方,至今無證可考。
下湖村地屬沙質土,系湖島沖積平原。地勢總體上由西北向東南稍微傾斜�,F(xiàn)有耕地面積651畝。相傳早期韓江西溪對岸的橫江村,肖洪村的洲園屬下湖村所有。后因江水橫溢,河道沖垮,致洲園逐漸崩塌,部分洲園被韓江沖刷造成耕地面積減少400多畝。
下湖村自北向南依次有漁池三個(即五間池、宮前池、上下畔池),由農戶承包養(yǎng)殖淡水魚。2005年人口全村524戶,人口2239人。陳姓203戶、862人;陳姓179戶,761人;黃姓123戶,529人;柯姓7戶,36人;張姓3戶,14人;呂姓1戶,7人;翁姓8戶,30人。
二、人民生活及村的變化
解放前,村民生活極其艱苦,農業(yè)生產落后,糧食產量低,加上水旱風災,蟲害交替為害,瘟疫肆虐;官、匪、兵、紳,欺壓百姓;時局動蕩,經濟崩潰;封建陋俗;坑害村民。四十年代末,村墳埔面積占總耕地面積25%。解放后,隨著開放改革經濟的發(fā)展;村民生活區(qū)水平不斷提高。至2005年,人平均收入4207元。村早在1987年便自籌資金9萬元建自來水廠,解決了生活飲水問題。1999年,用5萬元進行電改,2001年初,全村電網(wǎng)并入江東供電所,解決村民生活用電和廠場安全生產問題。村民現(xiàn)有自行車1050輛,摩托車250輛,汽車8輛,彩色電視500臺,電話機550臺,移動電話1000臺,電腦50臺,其他家用電器不計其數(shù);90%以上村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舒適樓房。集體村固定資產90萬元,可算是有點家底了。
村委會于1974年建起了辦公樓。村民新住宅面積相當于舊住區(qū)2.5倍,至2005年,新建二屋高的民房1200間,平均每戶2間多,還有近30座造價超過10萬元的3層以上樓房。有造價30萬元以上的10幢。還有5座占地面積1畝以上的工廠。1996年,村自籌資金58萬元,筑建一條長1080米,寬6米的村道;2004年,自籌資金80萬,改造一條長40米,寬8米的江東排澇橋(下湖生產橋),后再籌資80萬元,筑建環(huán)村三條村道,(即環(huán)村東路,環(huán)村北路及宮前環(huán)池路),全長1.2公里(在建工程)。同時對宮前場及宮前環(huán)池路路面進行拓寬,砌石籬,填沙土,種植綠化帶美化村容村貌。2003年,投資90萬元接江東自來水廠,使家家戶戶用上自來水。2006年還接通了江東有線電視。真是華屋連幢,高樓疊層,工廠林立,鱗次櫛比,蔚為壯觀。
三、經濟建設情況
1、農業(yè)生產
解放前,下湖村由于沒有堤圍,洲園崩塌,耕地面積銳減,加上水旱蟲交替為害,天災-頻冗,導致農業(yè)落后,經濟不振,饑荒年,村民有逃往福建一帶的。
下湖村農作物過去以水稻、甘蔗、黃麻、花生、蔬菜和竹筍、甘茨為主。解放后,產量逐年提高,對農田進行基本建設,提高生產量。近五十年來,下湖村開展了一系列規(guī)模宏大的固堤,治水工程,堤圍全長5850米,移堤5次。拋丁壩、砌石璃、砌護坡投資85萬元。建排澇涵、平整耕地、改良土壤等;1957-58年,平埔整地便搬掉墳埔4次,搬土30萬立方米。1964年建“下湖生產橋”,修排水溝,建電動灌水站,筑了縱橫12000米長的灌溉渠道,實現(xiàn)了農田規(guī)格化,排灌機械化,耕作制度科學化,道路筆直平坦,大大改善了耕作條件,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旱澇保收,產量成倍增長。
2、工副業(yè)生產
自1997年以來,下湖村農貿市場逐漸形成,發(fā)展,現(xiàn)已初具規(guī)模,有店鋪,攤檔20家,從業(yè)人員100人,年營業(yè)額226萬元,物質豐富,應有盡有,商家云集,營銷兩旺。2001年,村斥資6萬元,建成下湖村集貿綜合市場,以便村民購物,活躍農村物質需求。
下湖村自民國初年,村民便盛行紡紗,織布,養(yǎng)蠶等傳統(tǒng)工藝,顯有盛譽。婦女素來善于抽紗、機繡,是村民一項主要收入。1973年村辦起竹器廠,生產籮盤,籮碗等竹制品三百多個品種,產品銷往世界各地,生產椅、籮、筐等產品,銷往國內各地。1980年,村又辦起家俱廠,生產各式家俱;如眠床、沙發(fā)、圓床、斗椅、背椅以及日用品加工;1983年辦起腌制廠,腌制辣椒、青瓜、芹菜、菜脯等農產品,產品銷往日本及其他國家。1984年又辦起竹木工藝廠,生產竹托盤,產品銷往歐洲國家。自80年代以來各種村辦企業(yè)及民營工業(yè)蓬勃發(fā)展。至目前為止,全村現(xiàn)有工廠4家,工人120人,服裝、機繡、羊毛繡、花邊共18家,從業(yè)人員380人,每年人平均收入3702元。
水上運輸業(yè),汽車運輸業(yè)也是下湖村的傳統(tǒng)事業(yè),80年代便購進機航及船舶各一艘,為村莊頭塘采石運載石頭,以及運載甘蔗。1995年統(tǒng)計載重100噸以上的私人機動鐵殼運輸船2艘,汽車8輛,至2005年人均收為4207元。
四、海外僑胞
下湖村也是華僑之鄉(xiāng),僑居國外的人口甚多。如黃石卿先生,陳錫山先生,黃潮茂先生,黃炳興先生。。。。。。。等一批海外僑胞,他們樂善好施,為家鄉(xiāng)建校、修碼頭等公益事業(yè)做出了貢獻,造福桑梓。
五、革命斗爭
下湖村也是一個具有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愛國愛鄉(xiāng)的村莊,在漫長的革命斗爭中,先烈們沖鋒陷陣,浴血奮戰(zhàn),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出現(xiàn)了許多光榮的革命烈士和可歌可泣的英勇斗爭事跡。如:烈士,陳潮明,黃松勝,陳武財?shù)取?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有很多同志參加地下革命斗爭。1948年最先參加地下革命工作是黃朝生,后再吸收陳再合,黃兩城等人,夜間經�;顒�。1945-1948年上鳳凰山參加戰(zhàn)斗的有陳坤昭等,1949年6月武工隊員蔡忠患了腸熱�。ḿ磦。∏槭謬乐�,在黃萄旭家請中醫(yī)就診,隱蔽了20多天,保護革命同志的安全。1993年下湖村被潮州市人民政府審定為革命老區(qū)。批文為:潮州市人民政府潮府,〈1993〉17號,潮安縣人民政府轉發(fā)文號為安府〈1993〉13號。
六、教育、衛(wèi)生及文明建設
下湖村歷史上文化底蘊厚,人文薈萃,人才輩出。近代有賢人陳銀海先生,擔任過傅作義憲兵秘書;現(xiàn)代有碩士研究生陳偉庚先生;工程師陳清標先生;本科�?�38人,高中(中專)290人,初中生650人,小學生330人,入學率100%。
解放前,下湖村全村分辦三個私塾:
穎川陳辦一所:地點陳厝祠(已崩墜韓江)
秋溪陳辦一所:地點五間書齋
黃姓辦一所:地點黃厝祠
解放后,把全村三所小學合并,地點設在黃厝祠,校名為益智小學。1952年末,鄉(xiāng)村學校合并,下湖與蓬洞合成一所小學。主校設在蓬洞村,分校設在下湖村(1-3年級)。1958年,下湖村辦起民辦小學,教師9人。同時辦起幼兒園。1968-1988年,下湖村自籌資金18萬元建成下湖小學,占地面積3畝,這是下湖村的一大盛舉。
下湖村做了大量的衛(wèi)生工作,大搞愛國衛(wèi)生活動,整頓環(huán)境衛(wèi)生。1996年,投資6元建立公廁五座,垃圾堆12處。1985年建修村里排污溝,使黃厝區(qū)免受雨積水之苦。成立衛(wèi)生清潔隊,建立醫(yī)療站,村民參加農村合作醫(yī)療。整修村道美化村容村貌,做出了大量工作。
下湖村村容村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湖人民的精神面貌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主義新風尚正在成形,整個村呈現(xiàn)一派安居樂業(yè)、豐衣足食、健康文明、繁榮昌盛的景象。
區(qū)劃: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qū)·江東鎮(zhèn)·下湖村 |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