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溪村亦稱前溪(社臨鹿溪而得名),本村坐落于舊鎮(zhèn)西部鹿溪下游與海港交匯處,距鎮(zhèn)政府所在地只有2公里之遙,西鄰石橋村,東鄰郭厝村,南臨鹿溪,北隔小山便是營腳社。
政區(qū)沿革
秦溪清代為秦溪保,民國32年起實行保用制度,秦溪便居于舊鎮(zhèn)秦溪保,解放初期改稱第四區(qū)(舊鎮(zhèn)區(qū))的前溪鄉(xiāng)。1956年2月合并于舊鎮(zhèn)鎮(zhèn)1958年8月成立屬于舊鎮(zhèn)公社的秦溪大隊,自1964年至1980年從秦溪大隊先后分出另設玉厝、石橋、郭厝3大隊,從此秦溪大隊只轄秦溪社大部分(東部小部分劃歸郭厝村),現(xiàn)今秦溪村約有456戶1825人。
姓氏源流
秦溪原有王、陳、盧、李、葉、吳、阮、許等姓居住,現(xiàn)尚存陳厝埕、李厝街、草厝尾、葉厝巷、下許、下許譚仔等地名,王興之祖于明永樂年間從橫口(今官潯鎮(zhèn)康莊村)前來開基,不久便傳于附近營腳、郭厝、玉厝、英山等處, 海傳入廣東外沙等地,王氏宗祠名為燕翼堂。
經濟狀況及基本設施
秦溪村現(xiàn)有耕地415畝,其中水田338畝,農地77畝,1992年在李仔園開設舊鎮(zhèn)工業(yè)開發(fā)區(qū),先后征用300多畝土地建立工廠。
主要農產品年產量:稻谷約300噸,桃、李、香蕉等水果約100噸,蔬菜約100噸,傳統(tǒng)的手工業(yè)制品斗笠年產2萬頂左右,全村勞動力800多人,有一般人長年出外打工。
1995年與郭厝、玉厝、石橋3村在社前合建農民大街,水泥路長1600米,寬17米。
秦溪村于1979年建教學樓一座(秦溪、郭厝、石橋、玉厝四村共有),1994年再建教室6間建筑面積450平方米,于2003年重新建造一座教學大樓(系鋼筋水泥結構)總面積3750平方米,建筑面積1050平方米,現(xiàn)設6班,學生數(shù)234人,教師12人。
李仔園中學建于1994年學?偯娣e約18畝,建筑面積2700平方米,學生6班292人教師45人。
2009年秦溪村西北方與石橋交界處新造一條從社前水泥路通向李仔園縣道主干線(迎賓大道)相連接的水泥路,長1.5公里,寬12米,二車道。
又于2007年全社內進行整改,厝前厝后道路、水汫都進行整修,社內當時也已經修起兩條水泥路,社貌煥然一新,更好的是汫頭巷尾到處都安上路燈,到了晚上到處光明一片,真可謂是農村城市化了。
文物古跡
惠王廟,祀廣惠尊王謝安。廟為兩進三開間結構,頗具規(guī)模。謝安字安石,號東山,東晉孝武皇帝的宰相,太元八年(373年)指揮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打敗強敵前秦符堅,頭東晉轉危為安,據(jù)(漳浦縣志)載,謝東山廟在浦鄉(xiāng)里到處皆有之,祖?zhèn)麝悓④娮怨庵輸y香火來浦,五十八姓同崇奉焉,故今皆祀于民間。
地名歷史
秦溪西北公路邊有一片荒埔,抗日戰(zhàn)爭期間,秦溪社貧農王水漲披荊斬棘,墾荒成園種植李樹十多畝,該地遂名為李仔園,解放后修復抗戰(zhàn)時期破壞的舊公路,又在舊鎮(zhèn)渡口建一座汽車渡碼頭,改變以前旅客要在舊鎮(zhèn)下車改乘渡船到對岸再搭車的情況。1953年7月5日退守臺灣的-派出一支軍隊進攻東山島,被增援解放擊退,然而由于增援部隊受到舊鎮(zhèn)港過渡拖延,致守島軍民受到了一些損失,戰(zhàn)役過后,為改變舊鎮(zhèn)過渡延誤狀況,在舊鎮(zhèn)港上游溪頭渡建起一座公路橋,從橋頭向西北建一條公路通向李仔園與原縣道相連接,并設李仔園站,樹立站標,以利行人從此李仔園知名度漸高,以至成為正式地名,雖然那一片李仔園已改種其他果樹,溪頭渡橋梁也因舊鎮(zhèn)橋閘建成后被廢棄,而李仔園地名卻一直沿用下來,1992年舊鎮(zhèn)鎮(zhèn)設立李仔園工業(yè)區(qū),1994年又開設李仔園中學,李仔園地名就更為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