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福建省 > 寧德市 > 屏南縣 > 熙嶺鄉(xiāng) > 熙嶺村

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熙嶺鄉(xiāng)熙嶺村概況

[移動版]

熙嶺村系寧德市屏南縣熙嶺鄉(xiāng)政府所在地,為全鄉(xiāng)第一大行政村。位于屏南縣東南方,在秀麗的蓮花山下一大盆地,地勢平坦,村落集結(jié),東與塘后、梨洋接壤,相距2公里,西與秀溪、管洋兩村交界,到秀溪1公里,距管洋2公里,南面與三峰、龍?zhí)洞寮肮盘锟h水竹洋村接壤,各約十公里,北與溪里、前塘兩村交界,各有五公里,本村距縣城三十公里。一九五八年冬浙熙公路開通,線路由村內(nèi)穿過,后接代溪至寧德公路,2000年又開通1公里環(huán)村路,為屏南至寧德交通要道,有從城關(guān)開往代溪、寧德班車來回經(jīng)過,有由代溪開往古田、福州來往班車,有從熙嶺開通龍?zhí)、三峰、圪頭以及古田水竹洋的村道,有熙嶺開通前塘村公路,交通可謂四通八達。

村落與居民 熙嶺從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物資生活逐步提高,村落向舊村擴大,新住房超過原舊村的2倍,村落面積1平方公里,全村轄2個自然村(熙嶺、后院),全村830多戶,3200多人口,二十六個村民小組。

歷史人文 熙嶺舊屬古田縣管轄,屬福州府,舊稱:福建古田縣移風(fēng)里三十二都一保熙嶺村,屏南建縣后改稱福建福州府屏南縣三十二都一保熙嶺村。民國時期設(shè)保、甲,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為忠熙鄉(xiāng),熙嶺隸屬二個保,熙東保、熙西保,直至一九四九年解放,建國后一九五一年熙嶺設(shè)第二區(qū)公所,熙嶺村設(shè)熙嶺鄉(xiāng)人民政府,一九五三年改設(shè)熙嶺鎮(zhèn)人民政府,一九五八年九月區(qū)改設(shè)人民公社,熙嶺村改設(shè)熙嶺大隊,一九八六年公社改高鄉(xiāng),村改設(shè)村委會。

熙嶺村住居張、吳兩大姓,張姓始祖張訑公于大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一00七年)由本縣甘棠村遷居熙嶺村開拓,定居繁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吳姓始祖孝公于大明景德二年從本縣長橋鄉(xiāng)吾山村遷熙嶺村肇基繁養(yǎng),至今已有1404年。

熙嶺村歷史名人有:張綱清乾隆乾隆丁卯拉拔貢曾任江蘇省溧陽縣丞升,后升吳江縣知縣。

張云攀,乾隆乙卯科武舉人,曾任福州,莆田、邵武、羅源等要塞千總,尤通文墨,擅長書法,為人剛直不阿,兩袖清風(fēng)。

張自健,乾隆丁酉科歲貢,一生以辦學(xué)終老。

張宗齡,光緒間法政科舉人,曾任福建仁壽縣縣長,順昌縣司法承審員,福建省禁煙委員,晚年當(dāng)選為屏南縣參議會會議長。

張維民,畢業(yè)于福建政法大學(xué),民國間歷任惠安、大田、永泰、清流、福安等十多縣司法審判員,后升任福安中級法院推事,平生秉性剛直,不附權(quán)勢,體察民情,清正廉潔。

建筑景觀 熙嶺村歷史悠久,古建筑較多,村東有“岳廟”,俗稱“泰山殿”,建于明永樂年間,規(guī)模之大,殿前建涼亭,大殿分為上下廊,正殿兩邊有十殿閻王壁畫,下廳兩廂有紅白馬二匹,立像馬夫二專,整個大殿古樸古香,雄偉壯觀,離殿左邊種有二株千年大柳杉,四人牽手合抱不住。(可惜神像毀于文革),一九八六年重塑岳飛像等。

村水尾于宋時建有張公堂,拓主殿共三廳,均有塑像。舊村中心建有張吳兩姓三個祠堂,分別在明、清年間所建,其造型獨特,雄偉壯觀。

舊村于清朝年間所建古民居有五十多座,三雕景觀,豐富多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鳳山北麓下的古老建筑物---“花廳里”,該屋建于清乾隆嘉慶二十八年(1709年),迄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創(chuàng)建人張仕萬,該屋坐北朝南,結(jié)構(gòu)堅固,布局整齊,分為上下廳,下廳為下馬廳,下馬廳到正廳有步臺階,正廳全用紅磚鋪設(shè),正廳即花廳,面積60.5平方米,正廳上有貼金龍頭燈桁,用來懸燈結(jié)彩,廳前下有回廊廂房,左右兩天井,天井中裝置石條,擺設(shè)花架,種植四季名花,以供觀賞,正廳兩旁前后建四座大廂房。整座房屋共有房間六十多間,其屋規(guī)模之大,造型雅致,裝飾講究,富麗堂皇,儼然官府第宅之氣派。

熙嶺舊老街道全用條石鋪設(shè),原村中心有人工開挖的大湖塘,用于蓄水防火,公路開通后被堆做公路而無存。

熙嶺村外圍,東南方有“九峰寺”,北方有“仙字巖”,西有“虎潮潭”等名勝古跡,聞名遠近。

1986年熙嶺中學(xué)建成,占地46畝;

1964年至2005年熙嶺小學(xué)新校舍、教學(xué)樓等相繼建成,占地12畝;

1993年熙嶺基督教堂建成。

物產(chǎn)經(jīng)濟 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經(jīng)濟作物馬玲薯、黃豆、柿子、梨;土特產(chǎn)有香菇、銀耳、草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