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畬位于安樂鄉(xiāng)西北面,東與謝坊村相連,南與夏坊村毗鄰,西與曹坊鄉(xiāng)南坑村交界,北與羅坊村接壤。寧化至謝坊公路在羅坊村口處,叉出一條水泥路經羅坊村,至梧坊,至賴畬,至龍地,主干道至賴畬各自然村,都鋪有水泥路,交通方便。
賴畬因居住少數(shù)民族畬族而得名。龍地有一石灰?guī)r溶洞,約120平方米左右,稱龍池巖洞。宋朝轉運使蔣之奇題詩曰:“蒼龍蛻骨去已久,山間一穴如天開。寄語俗客不可到,其中白晝生風雷”。寧化縣東南新村里(今大部分屬安樂鄉(xiāng)轄境),唐初寧化建縣前后稱黑虎峒,居住少數(shù)民族為主。兩宋遷入客家人,才建立新村團行政體制。黑虎峒與龍池巖洞有關聯(lián),據(jù)有關史料得知,閩越族人(即春秋秦漢時期居住地)官府文件稱其居住地為峒,他們大多數(shù)又以山洞居住為據(jù)點,因而龍池巖洞是黑虎峒名稱的依據(jù)。延至唐宋,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人溶合雜居,官府文件指稱少數(shù)民族為畬族,其聚居地帶畬字。寧化帶畬字的村莊有30多個,安樂帶畬字的地名有5個,其中賴畬有2個(賴畬、賴畬坑)。賴畬的少數(shù)民族何時外遷,已不可詳知。已知較早遷入江氏,現(xiàn)居住劉氏是元朝遷入,江氏于清朝全部外遷。
明朝嘉靖十一年,寧化至汀州官道改由丁坑口至賴畬,經石牛逕達石牛驛站。這時在賴畬設鋪,其后設賴畬公館,并建立墟場。清康熙《寧化縣志》載賴畬為村。1931年在賴畬轄境的龍地設龍地鄉(xiāng)蘇維埃政府,1932年設賴畬鄉(xiāng)蘇維埃政府,1943年,設賴畬保,1954年設賴畬鄉(xiāng)政府至1956年,1958年至1984年9月,設賴畬大隊,1984年10月改為賴畬村民委員會(行政村)至今。轄7個村小組,全村有279戶,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