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壩村位于麻沙鎮(zhèn)西北部,距鎮(zhèn)4公里,全村轄7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390戶1605人。耕地面積3348畝,人均收入達3900元,全村通公路、電話,07年開通移動通訊信號塔和電腦網(wǎng)絡。
麻陽溪象一把彎弓流往境內(nèi),孕育著祖祖輩輩的江壩人,江壩先民勤勞、智慧、勇敢。早在明清時,利用河流落差,在壩頭自然村和外墩村之間修建了一葫蘆型面積約為50畝蓄水塘——陳家塘,并在河中筑壩,引河水進塘蓄積,開渠引水灌溉河東北2000余畝土地,使之成為旱澇保收的良田,江壩從此成為遠近聞名的富庶之村。此時人口眾多,人稱“江壩街”,5天一集市,并擁有南北貨、布匹、理發(fā)、小吃等10余家商店。廟會、木偶戲、說書等民間文藝活動,十分活躍。
由于黨的“三農(nóng)”政策在農(nóng)村的落實,自2004年以來,修建水泥公路,村路5千余米,跨河水泥大橋一座,新建煙田、農(nóng)田機耕路16條,總長約7500米,引水渠、排水渠8000余米,生產(chǎn)、生活條件大為改善。
江壩村素有“福建淮山第一村”美稱,全村歷史以來,從事淮山生產(chǎn)的農(nóng)戶占農(nóng)戶的三分之一以上,種植地區(qū)廣泛,除本村外,周邊的村、鄉(xiāng)鎮(zhèn)乃至邵武、武夷山、松溪等市都有本村薯農(nóng)的足跡,種植面積打1000畝左右。本村是閩北淮山最大的集散地,本村農(nóng)戶聯(lián)營興辦兩個淮山加工廠,其鮮薯、成品半成品銷至南平、三明、福州、廈門、龍巖和河南省的13個集散地。江壩淮山遠近聞名,除此淮山、糧食外,還大力發(fā)展烤煙生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