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屬宋國,名鹿上,又名邢丘、廩丘。
宋襄公十三年(前639),宋國曾與齊國、楚國在此會盟,稱為鹿上之盟。
戰(zhàn)國時期屬魏國,蘇秦說魏襄王曰“南有新郪”,即指太和。
后歸楚國。
楚考烈王十年(前253),由陳(今豫淮陽縣境)遷都鉅陽(今太和縣境)。
秦統(tǒng)一后,置新陽縣。
漢置細陽、樂昌、新郪。
三國時屬魏。
晉廢細陽。
北魏太和年間(477年-499),廢宋縣。
梁置陳留縣。
隋(581-618)改陳留為潁陽縣。
唐貞觀元年(627)廢潁陽,并入汝陰(今阜陽),境內置百尺鎮(zhèn)(今原墻鎮(zhèn))。
宋熙寧五年(1072)于汝陰縣百尺鎮(zhèn)置萬壽縣。
宣和元年(1119),更名泰和縣,移縣治于潁河北岸(今舊縣鎮(zhèn))。
紹興末年陷于金。
金亡,復歸宋。
元至元二年(1265),省泰和入潁州。
元大德八年(1304),復置縣,縣治遷于今地(今城關鎮(zhèn)),屬潁州,后屬汝寧府。
明洪武三年(1370)“泰”為“太”,屬南京鳳陽府潁州。
清雍正二年(1724),改屬亳州。
雍正十三年(1735),潁州升府,復改屬潁州府。
1912年廢潁州府,直屬安徽省。
1914年,屬淮泗道,后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qū)。
1946年,解放戰(zhàn)爭開始,縣境北部屬鹿毫太縣,東北部屬阜北縣。
1947年撤銷兩縣,仍為太和縣。
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縣人民政府。
1949年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qū)。
1951年皖南、皖北兩行署合并,恢復安徽省,屬阜陽專區(qū)。
1958年12月與界首合為首太縣,縣治遷界首。
1959年4月,撤銷首太縣,恢復太和縣。
1996年,阜陽撤地設市,屬阜陽市,沿用至今。